•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故事

荆子花盛开的地方 铮铮铁骨浩然长存-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

来源: 保定日报  作者:李慧英
2020-08-11 11:39:31
分享:

  走过昨日战争的硝烟,如今,阜平县平阳镇罗峪村安静而祥和。

  村中一处老院,乌黑的木头勉力支撑着两间土屋,1921年10月,革命烈士刘耀梅便出生于此。土屋见证了一个农村妇女到革命战士的成长。

  16岁参加抗日活动,18岁入党并担任罗峪村妇救会主任,为动员全村妇女参加抗日工作,刘耀梅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妇女解放歌》。

  在老人刘进元的讲述中,刘耀梅的形象渐渐丰盈起来:“小时候总听老人们讲,凤竹子细高挑儿,模样俊,脾气好。她常带着姑娘媳妇们在村里扭秧歌。”

  凤竹子,是刘耀梅的小名。在国难面前,这个柔软而美丽的生命慷慨赴死,用铮铮铁骨书写了一曲铿锵之歌。

  “当年村里开大会,号召妇女剪辫子、放脚,刘耀梅是带着剪子去的,在大会上第一个剪了辫子、放了脚。1941年八路军扩军,她带头和村里的十几个姑娘、小伙儿一起报名参军。”听着刘进元讲的故事,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

  当年,作为晋察冀边区中心的阜平,战勤任务较大,男青年又大都参军上了前线,妇女们就承担起繁重的战勤任务。刘耀梅带领姐妹们赶着毛驴运物品、送公粮,每天行走几十里路,山路上经常响起她们甜蜜的歌声。

  1943年秋,穷途末路的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岳区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以荒井为首的日伪军在阜平县上平阳村安插据点,设“红部”杀人场。

  上平阳村的邻村罗峪村形势也非常紧张,刘耀梅带领群众英勇反“扫荡”。两个月后,日寇对罗峪村一带的“清剿”越来越频繁,几乎天天都要搜山,罗峪村群众大都转移到平阳河上游。

  1943年11月18日,荒井带领日伪军分数路奔袭合击连家沟一带。天亮时日寇包围连家沟,刘耀梅不幸被捕并被押到“红部”,由荒井亲自讯问。面对百般酷刑,她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大骂鬼子,坚决不说出八路军藏武器和粮食的地点。刘耀梅被捕的第二天上午,残暴的日军把她押到上平阳临时刑场,绑在一棵树上,割掉她的双乳,扯掉她的头发,直至砍断她的头颅。

  1943年11月20日,寒风凛冽中,刘耀梅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当年12月初,在晋察冀边区军民反“扫荡”的英勇抗击下,盘踞阜平县平阳镇32天的日军荒井部队被迫撤退,抗日军民从一口水井里捞出惨遭日军杀害的刘耀梅的遗体。

  她双目微闭,头和脖子只连着一层皮,腹腔被剖,胸前两个大血坑露着肋骨,胳膊、大腿都被割得露出了骨头。人们含泪把她侧翻过来,八路军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叶曼之用镜头记录下来,即广为人知的照片《刘耀梅之死》。

  77年后,刘耀梅烈士纪念碑依然矗立在上平阳村,供人们瞻仰和祭拜。而在家乡罗峪村,刘耀梅的铮铮铁骨已如漫山遍野的荆子花,扎根贫瘠土地,努力向上生长,春天热烈绽放,秋天变成坚韧的荆条。

  这,是阜平人民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记者 李慧英)

关键词:阜平,革命精神,纪念碑责任编辑:马书广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