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保定文苑

彭秋燕丨敬前训后,以往知来-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彭秋燕
2022-05-03 10:12:53
分享:

  《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站在历史的洪流中链条式地阐释儒学思想,从孔子、孟子、荀子等到宋明理学,不仅限于儒家的思想,结合当时的宗教、经济、政治、丧葬等言说儒学思想中的点点奇葩;同时,勾连西方,探求轴心时代中原之外的西方哲思,对比中外逻辑推演方式及理论生成过程的异同。立于当下,今释儒学思想并不是囿于古文,探讨纯粹的经院哲学,而是敬前训后,以往知来,继承并发扬荀子等人注重的理性价值的实用功能,于乱世之下寻一解决之道。

  《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以下简称《仁与共在》)以历时方式重新踏上儒学发展的坎坷之路,在“文学终结”“作家已死”等西方呼声中回望先哲的静静思索,吮吸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生发点。儒家以生命起点为始,生之为人,儒家以人指向他人,并非作为与主体自身相对立的敌对所在,而人之生,则是要以一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豁达与洒脱于其中。生命的展开则以仁、礼义、勇作为必要条件,人要以仁爱人,行仁要始于孝亲,从而实现君子尚勇,承仁之使命。由小推大,轴心时代的中国社会时逢“乱”与“变”之际,孔子之于周天下的拯救与维护意识,孟子通过王天下是否凭借仁义之德来评判诸侯争霸,荀子审视人性的内在制约与以礼建制,展示了几千年前焦点——区域模式下儒家对天-人-心外在天道与内在心性进行天人观建构的思维习惯以及建构人文价值的主体自觉。

  沿承其思,旁涉他家,虽然书名为“儒学思想今释”,但其并未局限于孔孟之言,而是关涉当时轴心时代的大格局下的有益于人类共同体发展的优秀思想。在历史中反思似酒庄学的精神价值,大道合乎自然,自然万物循环式地盈虚消长,感怀生命之可贵,全性葆真,淡看历史存亡兴衰,这也是一种对于天地与人生的态度。到了理性自觉的宋代,沿承儒学之思,自北宋五子,集大成于南宋朱熹,宋儒针对相对内向保守的时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围绕理、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对理与气、道与器、义与利等哲学命题进行逻辑与本质的思考。

  《仁与共在》同时采用了世界的眼光,放眼全世界甚至浩瀚宇宙,探求中国漠漠黄土外,西方是如何思考寰宇,面对人生。希腊哲学是西方文明之滥觞,希腊哲学的诞生与繁荣恰恰发生在雅思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书中从地理环境入手推演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对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及人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信念产生的影响。古希腊非理性的宗教精神,原子式的文明习惯使得在其之后的西方文明充满理性与思辨精神,西方哲学家也善于通过严格精确的演绎推理或者辩证思维的方式展开哲学讨论。

  这样就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同,通过阐释儒学思想以及西方伊奥尼亚派的泰勒斯、毕德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等哲学家的思想相比,通过对极具宗教倾向的印度哲学的陈述,展示了中国哲学一方面有着极其强烈的世俗愿望,对现实政治充满热情与关切;另一方面,现实政治又并非中国哲学追求的终极目的,中国哲学家通过在现实政治框架中个人功业的开展,最终实现超越性的高明之道。

  同时,该书也采用共时的方式探讨儒学思想对于人类共在世界的精神价值,在今天这个后疫情时代,新冠此起彼伏,俄苏战争还未结束等这些现实因素都促使人类找出生存之道,当人们把眼光和希望寄托西方理论,回溯历史,从先哲的思想精华中思考解决之道未尝不是可行之道,未尝不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有裨益的理论的一次勇敢实践。书中从词源的角度详细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指向和一般特征进行了剖析,共同体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关系的建构,体现一种意识性的想象而非实体性存在;共同体基于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建构,彼此之间有效性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必要条件;政权力量的现实影响与历史效应。书中也将中西视角进行比较,指出轴心时代儒家的仁与共在意识与共同体内涵本质特征的相似性。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每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阶层,无论君、臣、父、子哪一伦,都应当循其道而思而行,顺应事之所“宜”,此谓义,君子做事循义而行,为其所当为,便是守礼成仁之道。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自认为知道什么是善的真理,那么他就一定会尽己所能去实现这个善的真理;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善的道理偏偏又不去切实实践善行,实际上,他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才是善的道理。人类的共同智慧同出一源,苏格拉底与人进行对话,以真诚的无知态度作为哲学对话的前提,其与道家“为道日损”如出一辙。东西方文明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理性的价值自觉,对主体与他人共在意识的道德要义思考的相似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前提。

  《仁与共在》从传统到现代最终落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儒学仁义与勇的人格要求,贯通西方思辨理性,实则是为现代难题重提古代智慧。面对生死问题,慎中追远,缘情制礼,依礼作仪,以理智与理性体贴逝者生命精神的主体自觉遂使民德归厚。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知识传播与文化理念传承深刻影响着人类共同体历史的文明进程和发展方向。雕刻、书法、印刷等古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亦可作为中国名片,通过更新的文字载体,知识精英以文载道,完成思想传达,垂宪后世。这也正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魅力需要着眼于文化自信的观念,天下之理,其实一也。

  作者:河北大学文学院 彭秋燕

关键词:河北大学,仁学,儒学思想,书评责任编辑:王日成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